【在黄埔军校初识】
黄埔军校,国共合办,培育众多革命军事人才。校内学生政治立场各异,或共或国,但同窗情深。陈赓与宋希濂即为其中深交好友。
陈赓中学时便入党,任支部书记。入黄埔军校后,他积极应对校外国民党。性格内向的宋希濂虽表面中立,但在陈赓影响下,内心逐渐向共产党靠拢。
一次,周恩来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身份演讲,透彻分析国内外形势,赢得学生热烈掌声。即便宋希濂迟到,也全神贯注地聆听周恩来的讲解。
陈赓轻声对宋希濂耳语后,宋希濂连连称赞。得益于陈赓的引荐,宋希濂不久便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陈赓与宋希濂晋升为连长后,陈赓提议带宋希濂拜见周恩来。宋希濂满怀激动,向周恩来详细汇报了自己的近况。
周恩来告诫他们,要多加钻研与学习,并叮咛眼光需放长远。
形势变化让宋希濂动摇,他给陈赓写信表达心意。后调往国民党二十一师任营长,失联。陈赓约见询问,宋希濂坦言不再跨党,陈赓虽失望仍劝其深思。
【战火中决裂】
1927年,蒋介石策动反革命事变。宋希濂坚决支持蒋介石,成为其重要助手。与此同时,陈赓坚守革命立场,持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。
1927年,陈赓参与南昌起义,失败后随军南下腿部受伤,后到上海牛惠霖骨科医院医治。康复后,他留在上海,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情报工作,成为中央特科骨干,为党做出重大贡献。
宋希濂的命运迥异,他迅速成为蒋介石信赖的将领,黄埔系的中流砥柱。仕途一帆风顺的他,多次率兵围剿好友陈赓的红军,两人因此成为势不两立的对手。
1932年,陈赓因腿伤复发再赴上海治疗。1933年3月24日,尽管他隐蔽行踪经验丰富,仍遭叛徒出卖,在上海被捕,并被押送至南昌。
陈赓乃蒋介石钟爱学生,以“将才”著称。他才情出众,胆略超群,东征时曾救蒋一命。蒋亲自拉拢,用尽手段,包括美人计,但陈赓识破其真面目,始终不为所动。
得知好友陈赓被捕,宋希濂焦虑不安。他曾戏言要救陈赓于被俘之后,而今束手无策。欲探视恐遭蒋介石猜疑,欲劝降又深知陈赓不屈。
宋希濂忧虑蒋介石会加害陈赓,遂联合黄埔军校32名校友致电蒋介石,以“和”之名相胁迫,警示其勿杀陈赓,此乃直言不讳之威胁,但宋希濂已无暇他顾。
电报无回音,宋希濂携十余黄埔同窗直赴南昌,亲为陈赓求情。面对中共中央及宋庆龄等民主人士的谴责,蒋介石暂将陈赓软禁。
宋希濂指示部属向陈赓传话后,陈赓敏锐察觉,趁机逃脱。蒋介石因压力而未能追究此事,最终只能作罢。
1945年抗战胜利后,国共内战再起。宋希濂与陈赓在中国战后局势中对立。内战全面爆发,两人矛盾加深,每次战斗与策略部署均关乎对方生死与政治前途。
【战后的重逢与修复】
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后,国民党大陆势力衰退,撤至台湾。此时,国民党高级将领宋希濂面临生涯重大抉择。而在大陆,陈赓继续担任共产党要职,投身新中国建设。
1949年12月,宋希濂率残部逃往西昌,被人民解放军围于大渡河沙坪。他欲自尽被阻,沦为俘虏。回想起与陈赓的玩笑,如今成真,宋希濂不禁感慨万千。
宋希濂囚于重庆白公馆,夜难安寝,欲书信陈赓却犹豫。不料陈赓来访,宋希濂泪眼婆娑,紧握其手。陈赓慰藉之,阐述共产党宽待俘虏政策,勉其重启人生。
宋希濂入功德林改造,初感消沉,后在陈赓鼓励下积极表现。十年期满,获特赦。陈赓亲迎,设宴黄埔同学,劝其释怀,勇敢迎接新生活。
1960年,宋希濂重获公民权后,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。他热情投入文化交流,频现公开讲座与讨论会,分享个人经历及对新中国政策的见解。
命运的波折让这对挚友重逢。然而,1961年3月,58岁的陈赓不幸因病去世,这一消息令宋希濂深感悲痛,陷入绝望之中。
【晚年的和解与再会】
1961年3月,陈赓病逝,消息至广州,周总理即刻停工,请求中央延期追悼,欲亲往吊唁。聂荣臻怒捶桌,徐向前深表惋惜,均视此为党军重大痛失。
宋希濂闻讯悲痛,赶往中山堂吊唁陈赓。昔日对手,今已和解为挚友,却天人永隔。追悼会上,他泣不成声。文中忆及,深感哀痛。
宋希濂在陈赓离世后深感孤寂。1980年获准赴美探亲,三十余年未见亲人让他感慨万分。念及台湾两百万同胞,他致信旧友,提议两岸通邮通航,盼亲人能早日团圆。
1982年,宋希濂成为“总顾问”。1984年,他与李默庵、侯镜如等人共同创立某组织,并担任副会长。同年,他回京参加黄埔军校60周年校庆,再次被选为黄埔同学会副会长。
1985年,傅涯赴美公务并探访亲友,获黄埔同学宋希濂、李默庵热情接待。他们高度赞扬陈赓的品性与才能,敬佩之心尽显。临行时,宋希濂赠钱予傅涯,并坚称务必收下。
宋希濂与陈赓,黄埔军校同窗,曾因信仰不同对立。解放后重逢,友谊得续。陈赓逝世,宋希濂悲痛,但这份跨生死的情谊,永铭他心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